top of page

小學 手法定義

  • 作家相片: Hino Lee
    Hino Lee
  • 3月5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已更新:3月27日



記敘手法

1.順敘法

  • 按事件先後次序

  • (如:星期一 > 星期二 > 星期三)


2.倒敘法

  • 文章開首由現在回憶過去

  • (如:星期三 > 星期一)


*問:「本文/第一段運用了哪種記敘手法」

只能是順/倒敘法


3.插敘法

  • 文章中段由現在回憶過去再回到現在

  • (如:星期三 > 星期一 > 星期三 )


*問:「文中第X段(文章中間)運用了哪種記敘手法」

只能是插敘法



人物描寫

1.行動描寫

  • 行為、動作、舉止

  • 如:「我製作了一個彩色信封,喜滋滋地將生日卡放在信封裏,再放在床頭上,期待著明晚參加朋友的生日會。」

2.語言描寫

  • 說話

  • 如:「小新知道自己讓媽媽很擔心,便安慰媽媽:『媽媽,我很強壯的,別擔心!』」

3.心理描寫

  • 內心感情、想法

  • 如:「我心想:即使現在把事情告訴炭治郎也於事無補,還是別說了。」

4.肖像描寫

  • 五官、身型、神態、衣著

  • 如:「炎柱是個二十歲的年輕人,他身材高大,面色紅潤,笑容和藹可親。」



景物描寫

1.多感官描寫

  • 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

  • 如:「雷聲轟隆,雨滴如同鼓點般敲打著窗戶」(聽覺)


2.多角度描寫

  • 遠觀、近觀、仰望、俯視、平視

  • 如:「先到壇子嶺,從海拔最高處俯瞰大壩。只見一條兩千多米長的黃色巨龍遠遠躺在寬闊的江面上,左右是滔滔江水簇擁着它。」(俯視)


3.步移法

  • 邊走邊看

  • 如:「沿着……」、「經過……」、「走到……」


4.定點描寫

  • 固定位置

  • 如:「站在……」、「坐在……」


5.動/靜態描寫

  • 動態:在活動狀態或變化中的事物

  • 靜態:靜止狀態的事物

  • 如:「小鳥在天空中盤旋」(動態)、「小鳥淺黃色的羽毛」(靜態)


6.整體/局部描寫

  • 整體:幻想相機拉遠

  • 局部:幻想相機放大逐部分拍

  • 如:「樹林中透露着一片綠意」(整體)、「每棵樹木下都有牌子說明,樹上一簇簇的葉子綠得可愛。」(局部)


7.隨時推移法

  • 時間不同,景物不同

  • 如:「中午的熱烈,黃昏的青霧,夜晚的漁火燈標」



說明手法

1.比喻說明

  • 作比喻。

  • 如:「太陽發出的熱力有如千萬個火盤同時燃燒。」


2.分類說明

  • 分門別類。(通常數得完)

  • 如:「本校課程可分為中文、英文和數學。」


3.舉例說明

  • 舉出例子。(通常數不完)

  • 如:「本校有很多老師,如:李老師、陳老師……」


4.引用說明

  • 名人說話或研究、調查等

  • 如:「努力是很重要的,孔子曾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5.定義說明

  • 解釋字眼。(像Google搜索/查字典)

  • 如:「筆即是以木製成,中間包著炭芯,削尖使用的書寫工具。」


6.數字說明

  • 客觀的數據資料。(日期/時間不算)

  • 如:「李老師的身高是174cm。」


7.比較說明

  • 比較事物。

  • 如:「澳門是彈丸之地,面積比香港小三十多倍,比鄰近的珠海小五十多倍。」



說明層次/結構

1.總分總


2.總分


3.分總


*總=引入/總結

分=分開說明不同重點


例如:

總論:說明現今局勢或生活困境,帶出所需的三項能力。例如:自學力、省思力、續航力。


分述:說明能力1:自學力的內涵及重要性。


分述:說明能力2:省思力的內涵及重要性。


分述:說明能力3:續航力的內涵及重要性


總論:說明具備這三項能力,將有信心迎向未來挑戰。



論證手法

1.比喻論證

  • 作比喻。

  • 如:「太陽發出的熱力有如千萬個火盤同時燃燒。」

  • *在說明文,則叫「比喻說明」;在議論文,則叫「比喻論證」


2.對比論證

  • 比較事物。

  • 如:「澳門是彈丸之地,面積比香港小三十多倍,比鄰近的珠海小五十多倍。」

  • *在說明文,則叫「比較說明」


3.舉例論證

  • 舉出例子。

  • 如:「本校有很多老師,如:李老師、陳老師……」

  • *在說明文,則叫「舉例說明」;在議論文,則叫「舉例論證」


4.引用論證

  • 名人說話或研究、調查等

  • 如:「努力是很重要的,孔子曾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 *在說明文,則叫「引用說明」;在議論文,則叫「引用論證」



首尾呼應

  • 開頭與結尾之間有重複的元素

  • 如問:「第一段和尾段運用了哪種寫作手法」

    必定是「首尾呼應」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