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高中 命題寫作框架

  • 作家相片: Hino Lee
    Hino Lee
  • 3月1日
  • 讀畢需時 16 分鐘

已更新:3月27日



高中的寫作文類大致可分為四種:



記敘(單件中心事件)

1.引入

2.起因

3.鋪墊

4.中心事件

5.心情

6.反思

7.改變

8.結局

9.總結


等級五示例:《自此以後,我終於解開了心結。》

框架

示例

引入

殘夏過後,秋意也只停留了一會兒,隨之而來的就是冷冽的冬。寒風刮臉,冷清的街道毫無人間煙火氣。漸漸地,我忘卻了眼前的一切,陷入了無綫的迷思之中。從小開始,我都有個迷思,年歲漸長後,這個迷思隨時間一起長大,成了我的一個心結。

起因

記得以前家中常有父母的親友來訪,或是興高采烈地去朋友家中作客,桌上的飯菜總是準備得十分豐盛,大排筵席,葷素兼備。那飄來的飯香衝進鼻腔,讓人垂涎三尺。彼此聊聊生活,聊聊你我,暢談一番。快樂的時光總是特別短暫,夜幕低垂,大家都開始有「散」的念頭與共識。有聚必有散,縱使有多不捨,終究還是要回到現實,各自歸家。

鋪墊

每到那刻,我的心裏莫名地出現一種心慌的感覺,腦海裏不斷重播剛才熱鬧的片段。親友們各自站起來舉杯,臉上洋溢著燦爛笑容,杯與杯的碰撞伴隨著一聲又一聲對彼此的祝福。觥籌交錯、和樂融融的氣氛就似融進了我的心裏。道別相擁相握之時,我感受到那份來自對方的溫熱,是多麽的實在與真切。可是當餘溫散盡之時,隨之而來的是不捨與失落。越用力握緊那雙手,抱得越緊,眼眶就越熱,雙腿也變得僵直。這一刻,離別的氣氛使我的心裏一冷一熱的,而那份不捨的情懷,堵在了我的嗓子,無法吞下,也無法吐出。#這份感覺從不會缺席,每每在大家各自分飛之時就會準時出現,這種分別的感覺越變越濃,鬱結在心,像一灘濃得化不開的墨汁,重重地染在心頭。

中心事件

人生太多分離別捨,越重要的人,帶給我的感受越深刻,帶給我的苦就越濃。夜深靜謐之時,我總是在想:這樣小小的短暫別離都讓我悶悶不快,人生如此多的生死分離,豈不讓我痛得刻骨銘心?寂靜之時,我總是亂想,如果爸媽永遠離開我,如果我的外公外婆上了天國,我該怎麽辦?那時的我會痛不欲生嗎?以後沒有他們的日子,我該如何生存下去?

心情

腦海裏的這個問題恰似一杯慢性毒藥,在小時候已經存於血液之中,蓄勢待發,伺機而動。我的這個心結,伴隨我讀幼兒園,升上小學,升上中學,都不得而解,我的書本裏常常告訴我要保持樂觀的心態,積極面對,可我連控制的感覺都失去了,該如何是好?  

反思

某天,我在做我的一份中文功課,偶然發現一篇文章,關於人生的孤獨,和時間的迷思。

它說,人的孤獨可以讓流言停止,少接觸就可以少交流,少交流自然減少誤解和紛爭,也可以停止散播謠言。

它說,時間是留不住的,過去的已經過去,現在會稍縱即逝,而未來又會變成現在,人生是有什麼留得住的呢?

它說,蘇軾比自己看得透徹,明白水與月的存在是永恆不變的,人的存在意義是永遠不變的,變化的只是形態。而作者本人,只是不斷在尋找失去了的時間,失去了的感覺,但忘記了享受現實,真正存在的現實。

當我看到文章的一刻時,好像綸音貫耳,醍醐灌頂一樣,所有關於生離死別的迷思都茅塞頓開。 對啊,人生苦短,朝如青絲暮成雪,我何必苦苦將自己關在一個牢籠裏?每天在想一些不受自己控制的事物,浪費與家人珍貴的相處時光,浪費短暫的生命去思索這些令人傷心的事?天下無不散之筵席,這道理其實我都應一早明白,短暫的分別為了以後更好的相聚,不是嗎?

改變

其實,分離時帶給我的孤單感覺,不正正是給我一個沉澱自己的時間嗎?就像文中所說的「坐定」,使自己的心變得更加純淨,分離帶給我的孤單,正如一個心境的歷練,令自己學會淡然面對,怡然自得地面對人生的路。

萬物皆有其定數,哦何必去執著於已經發生或將成定局的事?「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我的心結就恰似這句說話,我一直以有限的人生去想無限的分離,但卻忽略了身邊的美好,與其擦肩而過。

外公外婆在小學六年級的時候移民夏威夷,我總是因爲害怕流淚、害怕電話掛線那一刻,而不敢撥打那個銘記於心的電話號碼,而甚少聯繫他們,這起這件事,看完這篇發人深省的文章後,我暗暗惋惜這六、七年的光陰已經錯失。不過,我想我不會再錯過。

結局

我多年來的心結。終被一篇文章解開。我望向窗外,難過的寒冬已然結束,夏天的暖陽再次照射大地,樹枝微微晃動,發出沙沙的聲響,雲卷雲舒,一切都是美好,我的心亦因此而愉悅,肩膀輕了不少,心亦解開了枷鎖,變得清明,身體從牢籠中解放……

總結

我們處於一個不斷離別的世代,而離別也是人生重要的一課。年少時要離家讀書,長大後離鄉工作,我們似乎永遠都無法習慣別離。唯有將每一次的相聚,就當作離別的倒數,好好珍惜與捉緊相聚的片刻。在離別時祝福彼此會有更好的生活,會再次更好地相見。想著想著,或許離別是生命中美好的禮物,教會我更懂得敢於表達愛,教會我更懂得敢於面對現實。

自此之後,我終於解開了心結。



 散敘(多件事件)

1.引入

2.分述一

3.分述二

4.分述三

5.分述四(視情況)

6.總結



等級五示例:《微笑以對》


框架

示例

引入

人生宛如場漫長的跨欄比賽,沒有人能夠逃避那些令人苦惱的欄杆。有人會選擇欣然接受,即使跌得遍體鱗傷;有人會選擇停止前進,只因心中恐懼的泛起;有人會選擇憤怒地跨越那討厭的欄杆。選擇權永遠都掌握在我們的手中,是哭,是怒、是笑,總之任君選擇。但我只能說微笑面對是一條萬能的鑰鎖,它是適合於所有情況,是無往而不利的。

分述一

在我們孩提的時代,相信誰也嘗試過跌了個四腳朝天吧?在學自行車時,難免容易遇上小意外,膝蓋被磨到血流不止,那疼痛感真能教人難受。兒時的我總是呱呱大哭,即使父母百般的安慰,我仍然無法擺脫那纏繞不散的痛楚,現在看起來真讓人感到可笑。暗忖道:為何不能微笑地面對呢?的確那疼痛之感令人難以忍受,但每一次的流血和痛楚都是能夠讓我們學會變得堅強,讓我們在時間洪流下站穩陣腳,讓我們明白到哭是無法解決問題。只要我們的思想趨向積極和正面;那所謂的疼痛之感也就逐漸煙消雲散了,換來一個更強壯的小夥子,可見微笑以對的魔力,但也許是我們年幼無知,才不懂其魔力的強大吧?

分述二

童年颺然而去,換來了一個成熟的青春小男孩。我們開始有了心儀和傾慕的物件,便施盡一切的辦法去融入她的生活,瞭解她的一切。可惜,當我們想進一步傳遞我們的心意時, 她的一句「對不起」立即撲滅了我們的心中雄雄燃燒中的希望之火,令希望成為了虛妄。我們疼心疾首,苦苦哀求,但她所決定的事情始終不會更改。人們大多躲在家中以淚洗臉,認為自己必然有甚麼地方做得不夠好吧?少年啊 !請你不要太執著了,為甚麼不能一笑而過呢 ?世界並不是只有那個她,既然她不接受你的心意,你為何不尋找一個傾慕你的女孩呢?這 沉醉於失落之中,只會讓你忽略了你身邊所愛你和所珍惜你的人,微笑地面對才能更積極地活在當下,明白到勉強並不會帶來幸福,逍遙地過著你的下半生。

分述三

當我們在社會工作時,打算營營役役地為一間公司付出時,我們老闆的一句「我們公司的資金有些缺乏,所以打算把你辭退,請你不要介意」;我們的心彷彿跌進了深幽的谷底。我們難免想起故鄉的父母還等著我們每個月所寄的生活費、我們難免會想家中失去了經濟支柱後的情況,我們無法想像日後的生活該應怎樣過下去。心中的惶恐,擔憂、恐懼一下子在我們那心中原本平靜的湖面泛起。的確,那些憂慮和害怕是人之常情,但其實我們仍然可以微笑面對,因為我們知道人生並不完滿和完美;總會起伏不定;難以預計,說不定明天我 們能夠尋找到一份更適合的工作?又或是我們終於能夠籍此機會陪伴子女的成長和回老家望望家中那年邁的兩老。微笑面對人生中的不愉快之事;能夠避免我們一直停留在那深凹的谷底之中;而忘記了谷底之上原來是世外桃源正在等待我們的來臨。

分述四

當我們踏入遲暮之年、洗盡鉛華之時,我們要面對生死官的裁判。有人會因為未能達成生前的願望而心感遺憾,有人會因為害怕死亡而感到恐懼,而我會選擇以微笑來面對死亡,因為我明白灩麗的鮮花都會有凋謝的一天,摧爍的煙火都會有散落的一天,何況是人類?生死是由大自然所掌控,我們是無法動搖她的選擇,為何我們還要苦苦地執著呢?為何我們不能順應其意呢?那有人生是完好無缺;只有充滿凹凸的人生才散人看清其精采和特別之處。 雖然我們無法掌握生死,但我們可以選擇以甚麼心態度人生最後的一刻。微笑面對是一個神奇的句號,它讓我們的不完美的一生能夠完美地拉下了謝幕,感謝它的存在吧。

總結

微笑面對的力量能夠為我們凹凸的人生進行填補,讓我們堅強地成長,讓我們更積極地面對下一個欄杆的挑戰。在這個充滿煩囂的城市中,我知道人們根本沒任何的興致去以微笑面對身邊的事和人,但為何我們不努力嘗試微笑的魔力呢?也許是面具帶久了,表情生鏽了。願世人能夠以微笑面對身邊的一切,感恩和知足地渡過餘生的每一個難關!

 

就算面前的欄杆有多高,但我深信它的力量能夠讓我勇敢地跨過,即使身受重傷,也會奮往直前,直到衝過那人生的終點。



 議論(正/反方)

1.引言

  • 手法引入

可善用引用/比喻/問句等手法帶出主題。

例:

  1. 正所謂「非禮勿言」,我們應時刻緊記最基本的道理……(引用)

  2. 世間本就是個樊籠,我們總想尋找自由……(比喻)

  3. 這項說法放於古代自是金科玉律,但對於二千年後的現今社會,此等做法是否依然恰當?(問句)

 

  • 故事入文

可透過個人經歷、寓言/成語故事、影視作品等帶出主題。

例:

  1. 小時候,父母總是勉勵我「天道酬勤」,要多加努力,最後總會成功。少不更事,我經常反駁他們……

  2. 韓國有一個綜藝節目,專門以隱藏攝影機拍攝親子間的衝突過程,其中有這樣的一個案例……


  • 題目值得探討的地方

討論題目的嚴重性/普遍性/爭議性,給予讀者原因閱讀。

 

  • 交代立場

2.定義

3.論點

4.駁論

5.總結



 議論(中立)


1.引言

  • 手法引入

可善用引用/比喻/問句等手法帶出主題。

例:

  1. 正所謂「非禮勿言」,我們應時刻緊記最基本的道理……(引用)

  2. 世間本就是個樊籠,我們總想尋找自由……(比喻)

  3. 這項說法放於古代自是金科玉律,但對於二千年後的現今社會,此等做法是否依然恰當?(問句)

 

  • 故事入文

可透過個人經歷、寓言/成語故事、影視作品等帶出主題。

例:

  1. 小時候,父母總是勉勵我「天道酬勤」,要多加努力,最後總會成功。少不更事,我經常反駁他們……

  2. 韓國有一個綜藝節目,專門以隱藏攝影機拍攝親子間的衝突過程,其中有這樣的一個案例……


  • 題目值得探討的地方

討論題目的嚴重性/普遍性/爭議性,給予讀者原因閱讀。

 

  • 交代立場

2.定義

3.好/壞處x 3至4

4.條件/如何對待

5.總結


等級五示例:《「富足的物質條件有利孩子成長。」


框架

示例

引入 (本篇沒有定義)

要讓孩子健康地成長,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要花許多心思,又會有許多開銷。故此,有人認為富足的物質條件有利孩子成長。

好處一

我認為,富足的物質條件固然可以有利孩子的成長。擁有充足的資源,孩子自然能夠做更多的事情和接受更優秀的教育。現今社會十分重視全人發展,很多孩子既會彈琴跳舞,又會游泳和繪畫,每個都有十八般武藝,恍如家長希望將自己的孩子培訓成特務「零零七」。在這樣的環境下,擁有富足的物質條件才有能力提供孩子學習各種技能,才能夠比別家的孩子優秀。別外,擁有充足資源,除了可以讓孩子學習更多技能和知識,更可以讓他們更容易受家庭的氣氛影響。如是,才會有這麼多「書香世家」、「音樂世家」的誕生,因為他們有足夠的人力、物力。例如鋼琴神童莫札特,世代都是音樂家,他才能從小接受專業的訓練和足夠的機會展示他的才華。

好處二

不但如此,富足的物質條件有助孩子擴闊眼界,吸收更多的知識,例如海外留學活動或到世界各地遊歷,都能擴闊孩子的知識面。他們通過遊歷,學習各處的文化歷史,打開眼界。甚至從中結交新朋友,不只是生活在小圈子。至於物質條件不足的孩子,長期身處在生活的小圈子中,甚至要兼職打工幫補家計,無閒學習各類課本外的知識。

壞處一

然而,物質條件是把雙刃刀,帶來好處的同時,亦會有害於孩子的成長。首先,富足的物質條件會造成過度照顧,導致兒童沒有足夠的生活技能和自立能力。與以前的社會大為不同,現在以「核心家庭」為主,父母有足夠或甚過多的資源放在孩子身上。或者,父母都要上班,沒有多餘時間照顧孩子,便請家庭傭工。家庭傭工為求方便,把孩子都照顧得十分體貼,也很少孩子自己完成家務等。導致有些小學學生還不會自己穿衣服和鞋子,也不敢獨自

出門和買東西。更誇張的是,有孩子在小學面試被問到如何製作一杯好力克即沖飲品,他回答找「工人姐姐」幫忙。可見,充足的物質條件反會導致過度照顧,使兒童失去基本的生活技能和自立能力。

壞處二

而且,充足的物質條件會讓孩子失去上進心。一般來說,貧家孩子為求改善生活,都較為上進和刻苦勤奮。正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富翁李嘉誠,家境貧苦,沒機會讀書學習,靠賣塑膠花維生。但他不斷努力,最終成為了成功的富翁。然而,許多富有家庭的孩子,誤以為擁有豐富物質條件還理所當然。他們以為有享不完的物質,對金錢沒有限度,便不思進取、不斷浪費,成為眾人口中的「敗家子弟」。

條件/如何對待

其實,富足的物質條件的好壞在於如何使用。若果長輩能夠對孩子灌輸正確的觀念,富足的物質條件便有利孩子成長。「不仁者,不可久處約,不可長處安。」建立良好高尚的品格,自然能身在充足的物質條件中而不受影響,更不會因家庭條件不足而感到自卑,正如顏淵雖家境貧困,卻有良好的品德和知識,成為孔子最喜愛的學生。

總結

總括而言,富足的物質如花肥一樣,適量便能使花朵健康成長:過量,則帶來反效果。我認為富足的物質條件是有利孩子成長的,只要孩子有良好的人格修養和正確的價值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