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初中 命題寫作框架

  • 作家相片: Hino Lee
    Hino Lee
  • 3月5日
  • 讀畢需時 10 分鐘


初中的寫作文類大致可分為兩種:

  • 記敘

  • 議論


記敘

1.引入

2.起因

3.鋪墊

4.中心事件

5.心情

6.反思

7.改變

8.結局

9.總結


示例:《自此以後,我終於解開了心結。》

框架

示例

引入

殘夏過後,秋意也只停留了一會兒,隨之而來的就是冷冽的冬。寒風刮臉,冷清的街道毫無人間煙火氣。漸漸地,我忘卻了眼前的一切,陷入了無綫的迷思之中。從小開始,我都有個迷思,年歲漸長後,這個迷思隨時間一起長大,成了我的一個心結。

起因

記得以前家中常有父母的親友來訪,或是興高采烈地去朋友家中作客,桌上的飯菜總是準備得十分豐盛,大排筵席,葷素兼備。那飄來的飯香衝進鼻腔,讓人垂涎三尺。彼此聊聊生活,聊聊你我,暢談一番。快樂的時光總是特別短暫,夜幕低垂,大家都開始有「散」的念頭與共識。有聚必有散,縱使有多不捨,終究還是要回到現實,各自歸家。

鋪墊

每到那刻,我的心裏莫名地出現一種心慌的感覺,腦海裏不斷重播剛才熱鬧的片段。親友們各自站起來舉杯,臉上洋溢著燦爛笑容,杯與杯的碰撞伴隨著一聲又一聲對彼此的祝福。觥籌交錯、和樂融融的氣氛就似融進了我的心裏。道別相擁相握之時,我感受到那份來自對方的溫熱,是多麽的實在與真切。可是當餘溫散盡之時,隨之而來的是不捨與失落。越用力握緊那雙手,抱得越緊,眼眶就越熱,雙腿也變得僵直。這一刻,離別的氣氛使我的心裏一冷一熱的,而那份不捨的情懷,堵在了我的嗓子,無法吞下,也無法吐出。#這份感覺從不會缺席,每每在大家各自分飛之時就會準時出現,這種分別的感覺越變越濃,鬱結在心,像一灘濃得化不開的墨汁,重重地染在心頭。

中心事件

人生太多分離別捨,越重要的人,帶給我的感受越深刻,帶給我的苦就越濃。夜深靜謐之時,我總是在想:這樣小小的短暫別離都讓我悶悶不快,人生如此多的生死分離,豈不讓我痛得刻骨銘心?寂靜之時,我總是亂想,如果爸媽永遠離開我,如果我的外公外婆上了天國,我該怎麽辦?那時的我會痛不欲生嗎?以後沒有他們的日子,我該如何生存下去?

心情

腦海裏的這個問題恰似一杯慢性毒藥,在小時候已經存於血液之中,蓄勢待發,伺機而動。我的這個心結,伴隨我讀幼兒園,升上小學,升上中學,都不得而解,我的書本裏常常告訴我要保持樂觀的心態,積極面對,可我連控制的感覺都失去了,該如何是好?  

反思

某天,我在做我的一份中文功課,偶然發現一篇文章,關於人生的孤獨,和時間的迷思。

它說,人的孤獨可以讓流言停止,少接觸就可以少交流,少交流自然減少誤解和紛爭,也可以停止散播謠言。

它說,時間是留不住的,過去的已經過去,現在會稍縱即逝,而未來又會變成現在,人生是有什麼留得住的呢?

它說,蘇軾比自己看得透徹,明白水與月的存在是永恆不變的,人的存在意義是永遠不變的,變化的只是形態。而作者本人,只是不斷在尋找失去了的時間,失去了的感覺,但忘記了享受現實,真正存在的現實。

當我看到文章的一刻時,好像綸音貫耳,醍醐灌頂一樣,所有關於生離死別的迷思都茅塞頓開。 對啊,人生苦短,朝如青絲暮成雪,我何必苦苦將自己關在一個牢籠裏?每天在想一些不受自己控制的事物,浪費與家人珍貴的相處時光,浪費短暫的生命去思索這些令人傷心的事?天下無不散之筵席,這道理其實我都應一早明白,短暫的分別為了以後更好的相聚,不是嗎?

改變

其實,分離時帶給我的孤單感覺,不正正是給我一個沉澱自己的時間嗎?就像文中所說的「坐定」,使自己的心變得更加純淨,分離帶給我的孤單,正如一個心境的歷練,令自己學會淡然面對,怡然自得地面對人生的路。

萬物皆有其定數,哦何必去執著於已經發生或將成定局的事?「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我的心結就恰似這句說話,我一直以有限的人生去想無限的分離,但卻忽略了身邊的美好,與其擦肩而過。

外公外婆在小學六年級的時候移民夏威夷,我總是因爲害怕流淚、害怕電話掛線那一刻,而不敢撥打那個銘記於心的電話號碼,而甚少聯繫他們,這起這件事,看完這篇發人深省的文章後,我暗暗惋惜這六、七年的光陰已經錯失。不過,我想我不會再錯過。

結局

我多年來的心結。終被一篇文章解開。我望向窗外,難過的寒冬已然結束,夏天的暖陽再次照射大地,樹枝微微晃動,發出沙沙的聲響,雲卷雲舒,一切都是美好,我的心亦因此而愉悅,肩膀輕了不少,心亦解開了枷鎖,變得清明,身體從牢籠中解放……

總結

我們處於一個不斷離別的世代,而離別也是人生重要的一課。年少時要離家讀書,長大後離鄉工作,我們似乎永遠都無法習慣別離。唯有將每一次的相聚,就當作離別的倒數,好好珍惜與捉緊相聚的片刻。在離別時祝福彼此會有更好的生活,會再次更好地相見。想著想著,或許離別是生命中美好的禮物,教會我更懂得敢於表達愛,教會我更懂得敢於面對現實。

自此之後,我終於解開了心結。




 議論

1.引言

  • 手法引入

可善用引用/比喻/問句等手法帶出主題。

例:

  1. 正所謂「非禮勿言」,我們應時刻緊記最基本的道理……(引用)

  2. 世間本就是個樊籠,我們總想尋找自由……(比喻)

  3. 這項說法放於古代自是金科玉律,但對於二千年後的現今社會,此等做法是否依然恰當?(問句)

 

  • 故事入文

可透過個人經歷、寓言/成語故事、影視作品等帶出主題。

例:

  1. 小時候,父母總是勉勵我「天道酬勤」,要多加努力,最後總會成功。少不更事,我經常反駁他們……

  2. 韓國有一個綜藝節目,專門以隱藏攝影機拍攝親子間的衝突過程,其中有這樣的一個案例……


  • 題目值得探討的地方

討論題目的嚴重性/普遍性/爭議性,給予讀者原因閱讀。

 

  • 交代立場

2.定義

3.論點

4.駁論

5.總結



示例:


框架

示例

引入

富足的物質條件有利孩子成長。 要讓孩子健康地成長,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要花許多心思,又會有許多開銷。故此,有人認為富足的物質條件有利孩子成長。

定義

《模彷缺乏個性》 模仿,顧名思義,是指仿照別人的行為,讓自己彷彿與被模仿者以同一個「模子」製造出來。個性,是指專屬於個人的風格、思想或行為等的體現,個性理應是把你與他人之分別展現出來的工具。

論點

《模彷缺乏個性》 中心句:在從產品創新方面而言,模仿缺乏個性,皆因模仿無法使人無法展現自己的設計巧思。


解釋:研發新產品時,最重要的是把研發者心中天馬行空,創意十足的設計化為實物,而產品製成後亦能從不同方面與設計理念等體現出設計師與眾不同的想法,容許他們在成品中展現個性。而模仿別人的成品,只會收穫截然不同的結果。

舉例:以內地多年前研發手機的事蹟為例,當時蘋果公司所推出的智能手機風靡全球,人們都對蘋果手機愛不釋手,其外型、功能、創新性等都為人津津樂道。於是,內地湧現了無數手機品牌推出了外觀極為相似的手機,當中包括蘋果手機最為人熟知的特徵—圓形主頁按鈕。這些新品牌的模仿至之可謂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這些模仿行為的背後,其實是一種缺乏個性的體現,皆因這些模仿賓並未能讓設計師大放異彩,向世人表現自己原創的產品理念,反而只是拾人牙慧,盲目跟隨別人的風格。

另一種論證:假如這些模仿品背後的設計是擁有個性,遊戲會容許自己盲目跟隨別人作風,推出山寨版呢?

小結:由此可見,在設計產品時,模仿是一種缺乏個性的體驗,當中源自於設計師無法確立與眾不同的設計理念,展現個性。

駁論

《有人說:「欺人是禍,饒人是福。」你同意嗎?》 對方論點有人認為,寬恕別人只會導致對方不知過錯,唯有「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才能讓欺負自己的人,感受到被欺負的痛苦,以後亦不再欺負他人。 表示不認同/不合理此說其實未盡恰當, 反駁因為寬恕並不等如赦免罪責。即使我們心中寬恕了對方,但對方仍必須按法律規定接受懲罰。例如一九八五年轟動全城的「寶馬山雙屍案」中,一群童黨殘殺了兩名英籍情侶,多名被告被判終身監禁。後來,其中一名犯人在獄中看到一篇報道,指受害人的父表示已原諒及寬恕了他。這篇報道驅散他多年來的心魔,更讓他明白寬恕及原諒的重要性。後來,他獲釋並重回社會,也沒有重蹈覆轍。可見即使被欺負者或受害者選擇寬恕他人,在規則法律的懲戒之下,也不會助長罪惡發生。

總結

富足的物質條件有利孩子成長。 總括而言,富足的物質如花肥一樣,適量便能使花朵健康成長:過量,則帶來反效果。我認為富足的物質條件是有利孩子成長的,只要孩子有良好的人格修養和正確的價值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